G20设计 : 最杭州 最中国
桥的意象深深镌刻在G20杭州峰会会标设计里。二十根线条不仅体现出了古桥所独有的刚劲明快、柔韧舒展的线性特征以及中国桥的文化内涵,更代表着与会的二十个国家,如流动的光从世界各地跨过高山、越过海洋而来,在杭州汇聚。桥洞及倒影还与G20的“0”形成契合,寓意峰会是一个团结、协作、融合、圆满的大会,也应和着峰会的圆桌会议精神。这也是G20杭州峰会会标设计的深意所在:以这条纤柔但意味深长的文化纽带,唤醒城市灵动的记忆,奏响世界经济文化交流、交融、和谐的音符,缩短心与心的距离,通达辉煌的未来。这是一座艺术的桥,也是一座精神的桥,还是一座理想的桥。
G20适合在中国的哪座城市召开?两年前的思考,以及直至今日还在进行的“为什么是杭州”的追问,早已有了答案。
如今的杭州不仅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千桥之城,还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创新之都。这里不仅有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,还有号称“全球最大的艺术教育社区、全民共享的艺术生活家园、全省最强的文创设计航母”的艺创小镇,以及我国工业设计领域的首个学院奖“中国设计智造大奖”等方面的创新推动,从而这座古城与G20峰会有了更多交集的可能。这其中不容忽视的,是杭州对于城市和生活美学营造的一贯重视,是学院力量在视觉文化转型中的担当。
杭州被誉为“生活品质之城”。为了迎接G20峰会的召开,杭州不仅各个城区积极推进“美丽杭州”建设,从城市营造和美学的角度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梳理,杭州市政府还牵头成立了峰会筹备艺术指导委员会,分为礼品组、场馆文化组、文化陈列组、宾馆文化组、餐饮文化组、服饰组等几个组别,聘请杭州乃至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,对环境、场馆、居所、服装、装饰等各个环节把关,力求从“东方智慧、中国气派、杭州韵味”三个层面体现独特的城市美学。在领导、专家和作者队伍中,可以看到不少美院人的身影。
中国美术学院同样是杭州的文化地标,与西湖文化血脉相连。1928年,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,创立了国立艺术院(中国美术学院前身)。作为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,中国美术学院始终站在时代艺术的前沿。早在1932年,首任校长林风眠便曾在《美术的杭州》一文中,历数杭州的人文之美,提出邀请艺术名家“从事于‘美的杭州’之设计”。因此,中国美术学院创立之初,便以“东方新艺术”的艺术理想和社会责任感,确立了“以美术重建国民性”的社会担当。进入新世纪,在倡导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,特别是2006年浙江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中国美院工作,提出“浙江省全力支持中国美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,为文化大省、教育强省、美术强省的建设继续作出重要贡献”以来,中国美术学院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、一流学科为目标,时刻牢记“美美与共,推动创新”的责任担当,以杭州为核心,和全国四十余座城市展开战略合作,以文化艺术创造切实有效地推动城乡发展,对推动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了响亮的回应。学院的力量拓展到了城市建设、城市管理、城市生活、城市文化、城市品牌、城市产业等领域,从而杭州避开了千城一面的城市通病,成了“一座具有自然美的山水之城、具有城乡美的共生之城、具有活力美的创智之城、具有人居美的和乐之城、具有人文美的风雅之城”,进而呈现独特的东方品质。
来源:人民日报文艺